五行的归类

  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,对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归类,从而构建五行系统。事物和现象五行归类的方法,主要有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两种。

  中医学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,以五行为中心,以空间结构的五个方位,时间结构的四时或五季,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,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,进行五行属性归类,从而将人体生命活动与自然界事物或现象联系起来,形成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,用以说明人体自身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。

五行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方位 季节
湿 长夏
西

*

五行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变动
小肠
大肠
膀胱

  根据五行学说,属于同一类别的事物或现象,具有“类同则召,气同则合,声比则应”的内在联系,同气相求,同类相通。如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说:“风气通于肝。”《素问·五脏生成》说:“色味当五脏:白当肺、辛;赤当心、苦;青当肝、酸;黄当脾、甘;黑当肾、咸。”在异常状态下,事物或现象出现太过或不及,则会影响同一类别的其他事物或现象。如《灵枢·五味论》说:“酸走筋,多食之,令人癃;咸走血,多食之,令人渴;辛走气,多食之,令人洞心;苦走骨,多食之,令人变呕;甘走肉,多食之,令人悗心。”

  五脏学说将人体五脏分别进行五行归属后,以五脏为中心,推演络绎人体的各种组织结构与功能,将人体的形体、官窍、精神、情志等分别归于五脏,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生理病理系统。同时将自然界的五方、五气、五色、五味等与人体五脏联系起来,建立了以五脏为中心的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,将人体内外环境联结成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。如以肝为例,《素问·阴阳应象大论》云:“东方生风,风生木,木生酸,酸生肝,肝生筋……肝主目。”《素问·金匮真言论》云:“东方青色,入通于肝,开窍于目,藏精于肝,其病发惊骇,其味酸,其类草木……是以知病之在筋也。”故自然界的东方、春季、青色、风气、酸味等,通过五行的木与人体的肝、筋、目联系起来,构筑了联系人体内外的肝木系统,体现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。